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居易俟(sì)命:指处于平易不危的境况以等待效命的时机来临。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俟,等待。
]顺受其正:顺天理正道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语出《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木讷(nè)近仁:质朴不善言辞就接近“仁”了。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讷,迟钝。
]巧令鲜仁:以动听之言和献媚之态以取悦于人就算不上“仁”了。语出《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在平日没有冒险的言行以等待效命的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顺应天理正道而行;不善言辞就接近仁德了,而善于说话讨人喜欢的人却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进入仁道的途径。
【评析】
天命观前面已经谈过,对待天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逆水行舟,一种顺受其正。前者带有对抗性质,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后者是顺从,但不是一味顺从,而是顺从其正,当天命合于天理正道时,就顺命而行。看中国历史,总是在危难之机有一大批正人君子临危授命,拯民于水火。而这些人在平日里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等待历史的选择和安排,在恰当的时机出来干大事业。小人的特点是才德不符,才胜德,在现实中往往表现得聪明伶俐,面面俱到,但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反倒是那些表现得木讷质朴的人才更近于仁。所以要求仁德,就要接近木讷之人,远离小人。为什么呢?作者未明言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既然追求仁德的生命境界,就要远离鲜仁之人,否则沾染上小人习气便无可救药了。
第二一九则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眼中只有小利益,就不能成就大功业;心中存着自私的念头,就不能为公众谋事。
【评析】
这一则很简单,道理前面屡次涉及,但为什么还忍不住要说呢?这仍需要回到儒学对人性的认识上来,儒学主张做人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要有宽广胸怀,这样才能不见利忘义,不求小利,才能成大功。大功应指为国为民之功,当然对个体而言,还应包括成就更大事业的意思。人要大公无私,去除私心。这里的私心并非完全否定人的基本欲求,而是指人要有更大的胸怀,在满足基本欲望的同时,追求利国利民的大公。一个人私心太重是不适合从事公共事业的,更不适合做官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私心足以损害“公事”,最主要的害处并不在虚浮不出力,敷衍散漫,而在利用公事谋取私利。
第二二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