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南山送来嘲讽,北岭传出嗤笑,条条沟壑争相讥议,座座山峰挺身斥责。既感慨出山做官的周先生欺骗了自己,又悲哀没有人为此前来慰问。所以山中的林木羞惭不已,溪涧愧悔莫及,桂树谢绝传播花香的秋风,女萝避开增添春色的明月,西山好像还传播着隐士的清议,东皋还散布着布衣的高论。
今又促装下邑51,浪栧上京51。虽情投于魏阙51,或假步于山扃52。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52。宜扃岫幌52,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52。
下邑:相对京城,县称“下邑”。
浪栧(yì):划动船桨。浪,鼓动,划动。栧,桨。
魏阙(què):指朝廷。阙,宫门两旁的门楼。
山扃(jiōnɡ):山门。
污渌池以洗耳:相传尧欲聘许由为九州长,许由听了便去洗耳。恰逢巢父饮牛,巢父听说了,认为“污我犊口”,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
扃:关闭。岫(xiù)幌:指山的门户。
逋客:逃走的人。此指逃离北山的周颙。
现在周先生又在县里忙于置办行装,准备乘船到京城去。虽然他心中向往的是朝廷宫阙,但也许会借路经过山门。岂能让芳洁的杜若含羞,让薜荔蒙耻,让青青的山岭再受侮辱,让红红的山崖重遭玷污,让芳草路遭受世俗尘游的践踏,让洗耳池受到污染失去往日的清澈。应该拉紧山间云气的帷帐,紧锁白云的门户,收敛起轻盈的雾霭,掩藏好叮咚的泉流,在山谷口就拦住他的来车,在郊外就堵住他乱闯的马匹。于是丛集的枝条气破了胆,繁茂的野草怒火冲天,有的高扬枝条打断车轮,有的低拂枝叶扫去车痕。请这个凡夫俗子的车驾转回去,我代表北山之神谢绝这个从山中逃跑的人。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钜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参加反隋义军,起义失败后转入唐高祖李渊部下,逐渐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文臣,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他又是一个历史学家,曾主持《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纂,并主编《群书治要》,其言论多见于唐人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谏太宗十思疏
本文是魏徵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全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具体提出了知足知止、谦虚纳下、赏罚公正、慎始敬终、知人善任、爱惜民力等十个建议。作者以事喻理,设喻引论,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立论坚实,说理透彻。语气严肃而谦恭,直言不讳而态度诚恳,据说太宗为此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徵,并将此疏放置案头以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