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俟命 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 ;木讷近仁 巧令鲜仁
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居易俟(sì)命:指处于平易不危的境况以等待效命的时机来临。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俟,等待。
]顺受其正:顺天理正道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语出《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木讷(nè)近仁:质朴不善言辞就接近“仁”了。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讷,迟钝。
]巧令鲜仁:以动听之言和献媚之态以取悦于人就算不上“仁”了。语出《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在平日没有冒险的言行以等待效命的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顺应天理正道而行;不善言辞就接近仁德了,而善于说话讨人喜欢的人却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进入仁道的途径。
【评析】
天命观前面已经谈过,对待天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逆水行舟,一种顺受其正。前者带有对抗性质,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后者是顺从,但不是一味顺从,而是顺从其正,当天命合于天理正道时,就顺命而行。看中国历史,总是在危难之机有一大批正人君子临危授命,拯民于水火。而这些人在平日里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等待历史的选择和安排,在恰当的时机出来干大事业。小人的特点是才德不符,才胜德,在现实中往往表现得聪明伶俐,面面俱到,但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反倒是那些表现得木讷质朴的人才更近于仁。所以要求仁德,就要接近木讷之人,远离小人。为什么呢?作者未明言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既然追求仁德的生命境界,就要远离鲜仁之人,否则沾染上小人习气便无可救药了。
第二一九则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眼中只有小利益,就不能成就大功业;心中存着自私的念头,就不能为公众谋事。
【评析】
这一则很简单,道理前面屡次涉及,但为什么还忍不住要说呢?这仍需要回到儒学对人性的认识上来,儒学主张做人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要有宽广胸怀,这样才能不见利忘义,不求小利,才能成大功。大功应指为国为民之功,当然对个体而言,还应包括成就更大事业的意思。人要大公无私,去除私心。这里的私心并非完全否定人的基本欲求,而是指人要有更大的胸怀,在满足基本欲望的同时,追求利国利民的大公。一个人私心太重是不适合从事公共事业的,更不适合做官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私心足以损害“公事”,最主要的害处并不在虚浮不出力,敷衍散漫,而在利用公事谋取私利。
第二二〇则
- 判断羽绒服好坏的小技巧[图]
- 居易俟命 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 ;木讷近仁 巧令鲜仁[图]
- 六合四方上下为六合 九州古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图]
-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图]
- 公子重耳回答秦使说“承蒙你国君慰问我亡臣重耳我失位出亡在外父[图]
-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图]
- 此六畜人所饲粱古人也称粟(sù)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菽(sh[图]
- 本章阐释“止于至善”如何才能“止于至善”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首[图]
- 暗忽之意暗忽而久远不明的说法固旧注“固陋不得其问”意为宰我说[图]
- 吴王阖闾一上台立即召来伍子胥让他辅佐自己参与军国大计伍子胥从[图]